諾基亞在中國公布了旗下的VR相機諾基亞OZO,結果這個相機不僅賣的貴,而且還不好看,那么它究竟能夠賣得出去嗎?
諾基亞這次的套路不新奇,和大多數國內廠商一樣計劃涉足前期拍攝、后期制作、內容發布以及用戶體驗四個環節。
從感情上來講,筆者非常支持諾基亞,希望它可以憑借此款產品東山再起。
但理智來講,在影視制作領域處于絕對新人地位的諾基亞想要玩轉這行當,需要克服的困難可不少。
困難1:品牌底蘊和號召力
諾基亞技術總裁Ramzi Haidamus在接受采訪時曾說。
他給Ozo規劃的前景是成為像Arri Alexa那樣的專業拍攝工具。
并且專門的攝像頭租借公司也是他們的重要目標客戶之一。
Arri、Alexa再加上后起之秀Red是何許人也?那是有著近半個世紀影視基因,由膠片變成數字的業內先驅。
哪怕我所說的后起之秀Red也有近十年與好萊塢合作的經驗。
并無惡意,你諾基亞一個做手機出身,還是倒閉了的,要想在影視制作領域搞出點名堂,無異于以卵擊石。
底蘊這東西,明白的人都懂
困難2:核心技術相差甚遠
攝像機最關鍵的兩大領域,可以概括為光學和傳感器。
很遺憾諾基亞都未曾涉及且沒有聽說過諾基亞與領域內的巨頭有過合作。
光憑諾基亞自己的技術,能否在對畫質要求越來越苛刻的今天站穩腳,筆者這里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與此同時,在后期軟件方面,諾基亞也沒有像Gopro一樣。
既然自己沒有技術,就抱住后期大咖Adobe的腿。
在前期與后期都沒有頂尖技術做保障的前提下,諾基亞何去何從?
困難3:外觀很科幻但更像玩具
恕我直言諾基亞OZO的外觀確實很科幻,但更像是個玩具。
分布在機身上的8個攝像頭有點兒太小了,我們看專業攝像機有時候鏡頭比機身還大。
這并不是筆者盲目崇尚外觀,鏡頭越大說明光圈越高,進光量越大,說通俗一點就是畫質越好。
而鏡頭上的種種鍍膜技術,也可以過濾雜光干擾、避免光線在鏡頭內的反射以及增強抗眩光能力等等。
而且幾十年以來專業攝像機方方正正的形象,也不是這么容易被打破的。
困難4:尷尬的售價和模糊的受眾
30萬元在網友來看可能已經很逆天了,但Arri、Alexa這樣的巨擘一臺設備動輒就是上百萬。
甚至一個鏡頭的價格就可以超過諾基亞OZO,30萬在專業人士眼里哪還算個錢啊。
如果我們向下看,對于網劇的劇組來說,買一個30萬的設備又有一些奢侈,最佳的辦法就是租。
但器材租賃公司的調性一定是無利不起早,又怎會冒風險進10幾臺OZO呢,到時候沒人租豈不虧大了。
雖然諾基亞面對的困難很多,但對于這個大家都處于同一起跑線的行業來說。
VR或多或少稀釋了阻礙,未曾不是個機會。
很期待諾基亞的回歸,更期待OZO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VR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