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場相機成像原理是影響VR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技術,那么這個原理的原理圖是什么?來這了解一下。
光場相機原理:
通過在普通相機鏡頭(主鏡頭)焦距處加微透鏡陣列實現記錄光線,再通過后期算法(傅里葉切片定理,光場成像算法)數字變焦。
原理圖如下:
這樣,光線通過主鏡頭后,打到微透鏡陣列上,并再次成像。
那么,放在微透鏡陣列后的像素,盡管仍然只記錄了光線的強度信息,但卻因其相對于某個微透鏡的位置而記錄了光線的方向信息。
即,如微透鏡陣列是10*10,像素陣列是50*50,則每個微透鏡分到5*5個像素,這25個像素分別記錄了通過主透鏡的25個不同位置并到達此微透鏡的25根光線的強度信息。
這樣,單純用微透鏡陣列和光電傳感器,就相當于記錄了通過主透鏡的所有光線。
在后期處理時,只需要對光線重新追跡即可完成重聚焦,因為光線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是可以用兩個平面、四個坐標(四維量,學術上稱為光場)來唯一表示的。
而成像過程只不過是對這個四維光場進行了一個二維積分,從而得到了二維圖像。
光場相機相當于直接記錄了四維光場,不同焦深的圖像只不過是在做不同情況下的二維積分罷了。
當然,光場相機劣勢也明顯,空間分辨率不足。這很顯然,因為用同樣的像素數量,傳統相機記錄二維圖像,像素數被完全使用;
光場相機記錄四維圖像再做積分生成二維圖像,積分過程中就會有信息丟失(想象把平面點陣變成線點陣),自然二維圖像像素數量減少了,后果就是空間分辨率不足。
經典光場相機(Lytro)空間分辨率與微透鏡陣列數量成正比。而且,要提高空間分辨率,角度分辨率就會下降,這之間有一個trade-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