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在VR市場啃下一塊大蛋糕了,而VR培訓行業來說線上培訓似乎還不如線下培訓來的賺錢。
根據風投數據分析機構CB Insights最近發布的 VR/AR 投資趨勢報告顯示,VR領域今年前兩個季度的交易量明顯下降,年初的VR熱度正在降溫。
VR這個風口似乎越來越緊,看不到突破性的下一步發展的前途到底在哪里?而這些焦慮的源頭無非是技術和內容發展的瓶頸。
而人才作為主導這一切的主要力量,對VR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VR發展的“瓶頸”亟需新鮮血液的補救
一個產業的興起和可持續性發展,必然少不了人才的不斷輸入。
但是縱觀VR的發展,能夠明顯感覺到這兩者之間的失衡。
在此前領英發布的《2016全球VR人才報告》中顯示,國內VR人才需求占比高達18%,但供給只占全球2%。
相比較現在井噴的VR硬件和內容,很多人忽視了與硬件和內容掛鉤的人才。
而且現在的VR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跨界”的。
比如之前做影視的現在做VR視頻內容,做傳統游戲開發的去轉型做VR游戲,做VR硬件的更是參差不齊。
大部分是和VR打擦邊球的門外漢在其中布局,所以導致整個VR行業發展的處在一個頗為混亂的狀態。
其實從國家層面來看,現在應該是VR黃金時期的前奏。
政府在政策上給予VR各方面的扶持,比如說在南昌、福建等地建立VR產業基地,給一些VR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但是VR人才緊缺的問題并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目前政策環境在這,萬事俱備,只欠VR人才的東風。
高校輸出和社會培訓,無疑是目前VR人才培訓的兩大途徑。
首先是高校教育。如果可以從大學的專業以及課程設計來切入到VR,對于VR產業的發展將是變革性的。
現在的VR技術涉及到計算機、光學、電子、工業設計甚至于影視文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
如硬件設計和穿戴舒適度需要工業設計方面的知識;
VR交互開放、VR圖形開發、VR相關應用開發需要計算機專業的人才;VR頭顯上的鏡片,需要光學工程師的大量計算。
VR本身就是建立在已有學科的基礎之上,讓一個人包攬所有的工作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高校如果要進行VR人才培訓,最好的方式是開設學院分科培養,不過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為零。
其次是社會培訓,這里的社會培訓包括線上和線下兩塊。
近幾年,類似cousera的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呈井噴狀況。
國外在線教育公司Treehouse就宣布了一項名為VR Techgree的項目。
這個項目將于2017年1月份上線,可以為學生提供在線VR教學培訓和學位證書。
社會培訓的第二種就是線下培訓,比如說獲得當代置業投資的VRStar。
就專注于VR垂直領域培訓,他們會針對VR游戲的開發設計一些相關的課程。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線下培訓這條路更好走
對于高校教育來說,現在的VR硬件技術的不成熟,硬件廠商各自為政,缺少一個相對統一的行業標準。
再加上VR涉及到的上游學科知識非常寬泛,系統性針對性的課程設計難度很大
時機未到,行業沒有成熟之前,不可能出現大批量的高校去開設一個主要針對VR專業的現象。
而且眾所周知高校教育是有三到四年的周期。
這方面,線下培訓機構這種快餐式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快的向VR產業輸出人才。
再就是VR技術的研發,其實現在除了在芯片處理器上來控制延時以及刷新率等硬件體驗問題,國外一些高等院校一直在研究其他的控制方法。
但是回到國內,這種VR相關性研究似乎一直沒有什么水花。
在科研上面,理想主義者希望資本吃多了大魚大肉可以來吃點清淡的,能夠拉一把與VR技術相關的研究。
然而,這些終歸是理想。
也就是說,從時間、技術和資本的角度來看,將VR的發展依托國內高校的教育實現難度很大。
那么線上教育的機會來了嗎?其實MOOC這些平臺上針對VR專門開設的課程一直是“鳳毛麟角”。
在慕課網、學堂在線、以及cousera上搜索VR關鍵字都沒有任何內容。
只有網易云課堂和騰訊課堂上有十幾門左右的課程。
但是VR的培訓和傳統的學習完全不一樣,內容的制作都是基于VR硬件。
然而目前硬件的普及度非常低,成本又非常高。
如果僅憑興趣去自學,還得配一套高端的VR設備,可想而知這種學習方式的成本有多高。
再加上線上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走VR線上教育的模式,效果不會很理想。
與線上教育相比,線下培訓雖然價格高,但是可以省去購買VR設備的資金,而且這種面對面交流的效率更高。
依照排除法,看來目前短期的VR垂直行業線下培訓的機會更大。
結語
就像俞敏洪抓住了英語培訓的藍海市場,有了今天的新東方。
現在擁有技術和資金資本進入到這個領域的公司就很少。
而且目前這一塊VR行業分支里沒有出現“獨角獸”,VR的線下教育培訓現在有很大的發展空間。